專業經驗與挑戰解決方案

面對挑戰:我的核心專案經驗 (STAR 原則論述)

當被問及工作中最大的挑戰時,我會分享以下幾個關鍵專案。它們分別代表了我在 **效能優化、團隊技術轉型、高可用性架構、資料分析** 方面的綜合解決能力。

挑戰一:極限資源下的資料庫效能優化

情境 (S): 需要在一個每月僅 20 美元的低規格雲端主機上,處理一個包含三千萬筆車牌資料的搜尋系統,當時的查詢效能完全無法滿足業務需求。

任務 (T): 我的任務是重新設計資料庫結構與查詢邏輯,目標是在此硬體限制下,將搜尋時間壓縮至 5 秒以內

行動 (A): 我沒有直接升級硬體,而是深入分析車牌號碼的組成特性。我發現資料存在特定規律,因此我規劃了針對性的索引策略,並改寫應用程式的搜尋演算法,使其能最大化地利用這些索引特性。

成果 (R): 成功達成目標。系統上線後,即便在低成本主機上,也能穩定地在 5 秒內從三千萬筆資料中找到結果。這個專案不僅為公司節省了大量硬體預算,更讓我深刻體悟到:「深入理解資料本質,是超越硬體限制、達成高效能的關鍵。」

挑戰二:引導團隊進行無痛的現代化技術轉型

情境 (S): 我所在的團隊當時仍普遍使用傳統的 MVC + jQuery 模式開發,面對業界已然盛行的前端框架(如 Vue.js),團隊成員普遍存在學習焦慮與轉型陣痛。

任務 (T): 我的目標是作為技術推手,引導整個團隊能夠平滑過渡到現代前端開發思維,最終能熟練使用 Vue.js 進行開發,提升開發效率與品質。

行動 (A): 我沒有強制大家立刻學習新框架,而是開發了一個「仿 Vue.js」的內部輕量級套件。這個套件讓大家在既有的專案中,就能以「樣板 (template) + 資料驅動」的方式工作,潛移默化地改變開發習慣。

成果 (R): 團隊幾乎無痛地適應了新的開發模式。在幾個月後,當公司正式導入 Vue.js 時,整個團隊因為觀念已然轉變,學習曲線極低,成功實現了技術的全面升級。這個過程讓我對 JavaScript 底層的物件導向與事件驅動有了更深的理解,並證明了「好的技術導入策略,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挑戰三:建立跨區域、高可用性的備援系統

情境 (S): 需要為一個核心網站建立一套高可用性的備援機制。但資源有限,只能使用數台二手PC,且這些PC分佈在不同的廣域網路 (WAN) 環境下,網路延遲與不穩定是最大的挑戰。

任務 (T): 我的任務是利用 Proxmox VE 虛擬化平台,將這些分散的、不可靠的硬體,整合成一個能容忍高延遲網路的穩定叢集。目標是當主站點故障時,備援站點能在 30 分鐘內接手服務

行動 (A): 我透過系統性的壓力測試與日誌分析,診斷出叢集在不穩定的WAN環境下頻繁重啟的根源,是Corosync叢集引擎因網路延遲而觸發了腦裂(Split-brain)保護。我沒有採用昂貴的硬體解決方案,而是深入研究Corosync的`totem`協定,透過精準調校`token_timeout`等核心參數,大幅提升了叢集對網路延遲的容忍度,徹底解決了問題。接著,我設計了詳細的災難復原SOP,將複雜的切換流程簡化為幾個步驟,並利用CDN快取策略,確保在切換過程中,客戶端的靜態內容訪問完全不中斷。

成果 (R): 成功建置了這套系統。在一次真實的網路中斷事件中,我們依據SOP,在25分鐘內就完成了備援切換,客戶完全沒有感覺到服務中斷。這個專案的成功讓我學到:「頂尖的技術,必須搭配精良的管理流程,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

挑戰四:從雜訊到訊號 — 開發即時市場微觀結構分析引擎

情境 (S): 當沖交易充滿市場雜訊,傳統技術指標普遍存在延遲性,難以捕捉主力資金的真實意圖。真正的「Alpha」隱藏在最原始的逐筆成交資料 (Tick Data) 中,但如何從中提煉出有效訊號是一大挑戰。

任務 (T): 我的任務是從零開始,設計並開發一個能夠即時分析市場微觀結構的量化引擎。目標是將抽象的「主力意圖」與「攻擊決心」等概念,轉化為可量化、可回測、可執行的交易訊號,打造一個能洞察先機的「戰場雷達」。

行動 (A): 我負責了整個專案的生命週期,從演算法研究到系統實現:
1. **定義核心事件:** 拋棄傳統指標,我定義了更能反映主力行為的「大單」與「一口吃」事件。
2. **建立動態模型:** 為了適應不同個股與盤勢,我採用了基於即時樣本百分位數的 **動態閾值** 來偵測事件,而非寫死的靜態參數。
3. **量化攻擊急迫性:** 獨創了「速度分層」機制,將事件發生的相對快慢分為四個等級 (Q1-Q4),用以衡量市場情緒的急迫程度。
4. **開發加權評分系統:** 建立了一套結合「歷史勝率」、「平均報酬」與「統計顯著性」的原始分數模型,並引入 **時間衰減權重**,確保訊號的即時性與有效性。
5. **確保學術嚴謹性:** 在整個回測與即時計算流程中,嚴格遵守「無前視」原則,確保了系統的科學性與實戰價值。

成果 (R): 該引擎成功上線,能夠即時從市場雜訊中過濾出高價值訊號。它不僅能識別順勢的攻擊發起點,更能精準捕捉「主力的困境」與「誘多陷阱」等複雜盤面,為交易決策提供了遠超傳統指標的深度洞察。這個專案的成功,證明了我擁有「將複雜交易邏輯轉化為嚴謹演算法,並從頭打造出一個高效能分析系統」的獨特綜合能力。

挑戰五:救援因範疇蔓延而失控的專案

情境 (S): 接手一個已開發完成,卻因客戶需求不斷追加、雙方對「完成」定義沒有共識,導致長達數月無法驗收結案的客製化POS系統專案。

任務 (T): 我的任務是作為專案救火隊,重新建立客戶信任,釐清並收斂需求範疇,最終推動專案順利結案,保全公司收入。

行動 (A): 我首先透過「沉浸式分析」,親身擔任客戶的「一日盤點助理」,從第一線的實際操作中,繞過會議語言,掌握了最真實的業務痛點與需求。基於這些事實,我製作了功能對照表,將合約、已完成功能、新增需求一一對應,以此為基礎與客戶進行高難度的商業談判,最終成功將新增需求剝離,達成新的結案共識。

成果 (R): 專案在我接手後成功起死回生並順利結案,不僅修復了客戶關係,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成功的專案交付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強大的商業溝通、談判與範疇控制能力**。

挑戰六:擔任技術顧問,為客戶中止已脫軌的專案

情境 (S): 臨危受命,介入一個已投入大量硬體與軟體預算的政府監控專案。該專案因前期廠商的方案無法滿足需求,瀕臨失敗,客戶對技術方向感到茫然。

任務 (T): 我的任務是快速診斷問題根源,評估專案的可行性,並為客戶提供清晰、專業、且能保護其最大利益的技術建議。

行動 (A): 我首先從執行基礎的影像串流(RTSP to HLS)開發任務開始,但在過程中敏銳地察覺到系統層面的根本性矛盾。我主動將角色從「開發者」轉變為「技術顧問」,代表客戶與前期廠商進行技術談判與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在談判中,我憑藉技術專業,剖析了對方架構的缺陷,並向客戶揭示了專案在技術上不可行的真相。

成果 (R): 雖然最終的專業建議是「中止專案」,但這個結論成功地為客戶**避免了後續更大的資源錯投與損失**,並贏得了客戶的高度信任。這個經歷證明了我的價值不僅是開發,更在於**敢於說出基於事實的困難真相,以誠信為客戶的商業利益把關**。

其他常見面試問答

您為什麼會離開上一份工作?

前一份工作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階段性任務。當時,一位合作多年的好友急需有經驗的工程師來協助一個關鍵專案並建立團隊。基於對他理念的認同,我加入了團隊,主要負責兩件事:第一,確保對某上市公司的專案能順利交付;第二,建立開發流程並培訓新進同仁,使其能獨立運作。

如今,專案已經成功上線,團隊成員也都上了軌道,我認為我當初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圓滿達成。因此,我希望能尋找一個更能發揮我長期職涯價值的平台,挑戰更大規模的專案,並在一個成熟的環境中持續精進。